清末以来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历经波折起伏、艰苦卓绝的过程。
最终帮助一个“老大帝国”摆脱封建帝制、构建现代民族国家。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语言文字领域也发生着空前的变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清末以来的语言文字改革。
一般认为肇始于1892年的卢戆章倡导的切音字运动以及其后王照倡导的官话字母运动、劳乃宣倡导的简字运动。
由此拉开了语言文字领域深刻而彻底的变革。在我国语言文字发展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走向现代化的变革阶段。
影响深远。确定了近代语言文字改革追求“国语统一、言文一致”的主要目标。
以及普及教育、富国强民的根本宗旨。以“切音字运动”“白话文运动”“国语统一运动”为代表的清末民初三大语文运动。
彻底改变了汉语的使用面貌、推行了相对统一的国语、构建了注音字母体系。
并务实有效地探索了汉字的简化乃至于力图推进汉字的拼音化。为什么在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
看似“书斋学问”的语言文字领域却吸引了大量有识之士热切关注、奔走呼号?
背后蕴藏的历史发展规律值得玩味。通常以为语言文字只是交际工具。但实际上远不止此。
它还是文明的符号。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文化凝聚与传承、教育普及与推广、国民素质构建与提升、对外交流与国际交往等方面都具有重大作用。
对语言文字所秉持的态度。往往深层次地关联到民族心理、文化自信、国家实力、开放程度等综合复杂的要素。
清末。随着国力日益衰微、国门被迫敞开。在“西学东渐”“救亡图存”的思潮下。
社会各阶层、各方面都孕育和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语言文字变革是其中开始较早的并掀开了绵延百年的改革大潮。
肩负起变法图强、启蒙民众的重任。可以说。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面对内忧外患。
具有前瞻性视野的知识分子所发动的、进入民国之后由政府所主导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
其心理底色是古老帝国面对外部冲击时“求新求变”“富国强民”的愿景。
透露出积贫积弱的现状中对自身固有传统文化的不自信乃至极端否定。
语言文字改革运动呼应着政治领域的激烈变革、思想领域的痛苦涅槃。
在现代民族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启蒙作用、勾连作用。
因此。无论是从本体研究的视角、社会影响的视角。还是对今天的语言文字工作的启发。
对清末以来语言文字改革思潮的研究应受到高度重视。并围绕不同层面深度展开。
正如费锦昌先生提出的。国家语言政策研究要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
自清末以来的波澜壮阔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在学术论争、文化碰撞乃至于党派分立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种种改革尝试及其在社会生活、国家建设层面引发的反响。
正可以为我们提供异常丰富的经验教训。因此。对于清末以来语言文字改革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
在既有的宏观研究梳理基础上。更应该加强细致而微的深入观察与总结。去开辟更多的研究视野。
二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文以1872年创刊、发行于上海的《申报》史料为主要材料。以清末以来的语言文字改革为研究对象。
着力钩陈《申报》史料中有关清末民国语言文字改革思潮的记载。力图从微观细节处对清末民国语言文字改革加以深入研究。
《申报》77年办报史共发行了25591期。每一期的体量。从早期的8—12版左右。发展到1910年代的16-20版左右。
至1930年代达到巅峰。每期保持在20-30版左右。1940年代有所回落。
恢复到8—12版左右的状态。可以说。《申报》体量庞大。两万五千多期有五六十万个版面。
无法做到逐期逐版翻阅。因此。本文采用了关键词检索法。借助能够全文检索的“爱如生申报馆”数字资源。
设置关键词进行广泛检索。关键词的设置交叉覆盖。利用“语言、文字、汉语、汉字、字母、注音、切音、合声、拼音、简字。
简化、简体字、手头字、减笔字、俗字、草字、拉丁、罗马化、罗马字、世界语、方言、白话文、大众语、读经。
国粹、国语、民族语、普通话”等相关词汇以及知名历史人物等与语言文字改革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检索。
并借助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申报索引(1919-1949)》。穷尽性搜集相关报道、论述。这构成本论文基本的研究对象。
例如以“语言”为关键词。可得到19740条检索信息;以“文字”作为关键词。可得到83894条检索信息。
每条信息在页面可简单显示上下文。则可据此进行初步检索。把无关信息筛除一次;判断关联比较大的信息。
则可点击打开进一步阅读。选取有用的资料记录。用这个方法获取信息虽比较笨拙。但也具有可靠性。
在前期信息检索中。通过建立电子文档、甚至原始手抄卡片的形式。认真阅读筛选出2200余篇文章。
包括奏折、公文、新闻消息、人物访谈、学术论文、杂文散文。甚至小说、游记、广告。
篇幅长短不一。题材多样。信息丰富。剔除与研究主题不是直接相关的部分。
如简单的政府会议消息、纯学术研究类、海外汉语教育推广类、字典辞书编纂信息类等。
以及整合观点相似的文章。在论文写作中。正式引用了300余篇。并广泛参考了《国语运动史纲》《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等史料。
这构成了论文写作的基础。可以说。论文资料虽然不是通过逐期逐版直接阅读取得的第一手资料。
但关键词覆盖面广。在资料来源上虽然很可能有遗珠之憾。但具有代表性是没有问题的。
特别是主题最贴切、关系最紧密的重要文章大致没有遗漏。
2.论文主要内容论文正文包括五章。从内容上看。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即论文第一章。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主要研究内容等。
体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为论文第二章至第四章。结合《申报》相关材料。对《申报》视角下的汉字拼音化运动、简化汉字运动、国语统一运动进行研究。
《申报》的报道面向广泛的读者群。不同于纯粹的语言文字本体研究。
有利于我们在详细勾陈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去探讨通过《申报》报道所体现出来的该时期语言文字运动的内在特点、发展机制、社会心理及各界反响。
包括:(1)当时语言文字改革的社会背景(2)不同人群对语言文字问题的认识。
(3)改革过程中的思潮变化(4)语言文字改革推进的方式及具体举措(5)改革的影响力及效果体现
以上述第一至第三章的研究基础为导向。
力求全面分析清末民国语言文字改革的驱动力、改革所体现出的规律。并为今天的语言文字改革工作提供借鉴。
论从史出。研究过去是为了观照当下。当今。语言文字问题又一次成为了社会焦点话题之一。
这其中夹杂着种种无知的误解或有意的曲解。甚或成为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
在清末救亡图存的危急时刻。语言文字问题带给人们的危机感与人们所探索的各种改革渠道。对比当下。应能带来更深的启示。
三研究意义本文以清末以来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为研究核心。试图另辟蹊径。从《申报》相关记载的角度切入。
对该时期变革大潮之下的微观历史进行细致梳理。去钩沉这样一场浩大的变革运动在大众传媒视野中记录下来的形态。
通过对多层面材料、即《申报》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角度的相关报道的分析。拓展研究角度。
分析总结变革过程中蕴含的历史规律及经验教训。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创新性使用研究资料。《申报》是中国最早创刊的现代报刊。1872年4月30日诞生于上海。
作为中国开阜最早的大城市。“上海提供了用以说明中国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物的钥匙”。这是1953年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中提出来的著名论断。
新事物、新思潮往往从上海萌芽而渐渐流布全国。语言文字领域亦莫能外。
如全国国语运动大会1926年就在上海召开。得益于上海的整体氛围。
《申报》的报道往往能够开风气之先,自1872年创刊到1949年5月18日停刊,历经77年,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发展与变化的主要历程,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记录者。
近现代以来发生的大事。几乎都能在《申报》找到踪迹。尤其是其报道的连续性、完整性更是弥足珍贵。
是其他报纸无法替代的。声势浩大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在《申报》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载。
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十分新颖的视角。也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论从史出,研究《申报》77年关于语言文字改革运动的记载报道。
记录视野广泛。语言文字改革各时期的舆论筹备、措施推动、思想发展、社会参与度等都有所涉及。
可以帮助我们从细节处了解该运动的全貌;有利于我们深入梳理民国时期的语言文字改革相关资料。
从细节处完整还原这一宏大运动的发生发展。探索其中蕴含的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关注视角的拓展。清末以来的语言文字改革。自始至终存在着大量论争。
无论保守派还是改革派。其中心宗旨其实是一致的。即“开启民智、富国强民”。
其深层论点都围绕着族群统一、教育普及、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所论证的不过是手段与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以往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学界大家、意见领袖对于该问题的认识。
然而。语言文字改革运动是社会民众参与度最高的运动之一。并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语言应用和社会生活。
在这个层面上。学术研究者、行动推进者、社会受众构成一个立体的关系。
相互影响、相互角力、相互适应。不同于专门的学术期刊或政府文件。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18 北冰洋it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