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位【刚离婚】的女士经常处于【沮丧】【抑郁】的情绪体验之中。→咨询师询问她“【沮丧】的时候在想什么?”→她回答说“她觉得自己【没有吸引力】,不知道会不会有男人喜欢他”→针对她【我没有吸引力】这个想法咨询师询问她【有什么证据支持吗?】→她先后找了【我离婚了】等证据。→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求助者提供的证据】,发现有些证据是【客观事实】,如【我离婚了】【我的朋友比我有魅力】等;→有些证据【其实只是她自己的想法】,如【没有人愿意搭理我】。|检查证据质量记录表:【自动思维】:“我没有吸引力”→【支持证据】:“我离婚了”→【证据质量分析】:这是【事实】,离婚除了【没有魅力】,更多的是【和两个人的性格】等因素有关。→【认知歪曲】:“过度引申”|【支持证据】:“我找不到人爱我”→【证据质量分析】:这是【想法】,【想法】不能作为证据。→【认知歪曲】:“消极预测未来”|【支持证据】:“没有人愿意搭理我”→【证据质量分析】:这是【想法】,【想法】不能作为证据。→【认知歪曲】:“读心术”|【支持证据】:“我的朋友比我有魅力”→【证据质量分析】:事实上,有个别朋友的确很受人喜欢,但绝大多数朋友都有优缺点,事实上,多数人和我差不多。→【认知歪曲】:“选择性负面关注”“以偏概全”|【支持证据】:“我妈说"我这个样子,没有男人会爱我’”→【证据质量分析】:这应该只是反映了【妈妈的担忧】,并非事实。→【认知歪曲】:“任意推论”|【支持证据】:“我的条件不好”→【证据质量分析】:【居住空间小】和【收入不高】,这是【事实】,这不是全部事实,自己也有优势。→【认知歪曲】:“选择性负面关注”“以偏概全”|找到求助者的【支持证据】后,咨询师就和求助者来讨论【每个证据的质量】。→讨论【证据质量】的时候,要把【想法】和【感受】之类的证据【剔出来】,【想法】和【感受】不是【客观事实】,不能作为证据。如“没有人愿意搭理我”和【我找不到人爱我】。→如果是【客观的存在】,我们要考虑【求助者的描述】是否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如【我的朋友比我有魅力】这里只是【个别朋友】,而不是全部;→也要考虑【证据是否有其他解释的可能】如“我妈说"我这个样子,没有男人会爱我’”妈妈的确说过这样的话,这是【事实】,只是这句话更有可能的【解释】是【妈妈的担忧】。→逐一讨论【每个证据质量】的时候,咨询师还可以【引导求助者】对照【认知歪曲一览表】,识别【自己的每个证据】的【认知歪曲】是什么?→这里需要说明两点:→第一,识别每个证据背后的【认知歪曲】,并非必须的任务;【识别认知歪曲】有助于求助者的改变,没有这个任务,也可以完成【检查证据质量】的目的。→第二,如果无法【识别出认知歪曲的类型】,可以留空,不必强求一定要有结论。→经过上述讨论,咨询师评估求助者对于【我没有吸引力】的想法的相信程度有怎样的变化?→她回答说自己有了改观,她说自己太过悲观了,事实应当不至于如此。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18 北冰洋it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